鹿特丹港的集装箱码头起重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放缓节奏。9 月下旬,当德国《商报》披露欧盟计划对中国钢铁征收 25% 至 50% 高额关税的消息时,这个欧洲最大港口的堆存区里,标有 “中国钢铁” 的货柜已开始出现积压 —— 货主们正紧急叫停清关,转而询问转口土耳其的可行性。这场尚未落地的关税风暴,已提前在航运、外贸与国际物流领域掀起颠覆性震荡。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口中 “保护本土产业” 的政策宣言,在物流链条上已转化为具体的成本暴击。对佛山餐厨具外贸商李哲而言,这种冲击来得猝不及防。他主营的 304 不锈钢盆主要供应法国小餐馆,上周还在应对原材料涨价的客户,在关税消息传出后直接要求更改交货港口:“原本从南沙港直达鹿特丹,现在必须先运到槟城港换单,再以马来西亚加工品名义转口欧洲。” 这多出的 20 天航程里,仅中转费、仓储费就使每柜成本增加 1.2 万美元,而冯德莱恩强调的 “减碳投入”,在李哲的报价单上沦为 “欧盟转嫁成本的借口”。
中国钢铁出口的 “突围式增长” 与贸易壁垒的 “围剿式收紧”,正在重塑全球航运版图。2025 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钢材出口量已达 5815 万吨,同比增长 9.2%,其中钢坯出口更是暴增 300.3%,这种增长背后是典型的 “政策规避型转移”。宝武集团在马来西亚布局的千万吨级钢厂已破土动工,当地六成的人工成本加上东盟自贸协定的零关税优惠,使经槟城港再出口的钢材,即便叠加中转费用,仍比直运欧洲加税后的价格低 12%。这种 “产能外迁 + 就近出口” 的模式,直接导致中国至欧洲基本港的干散货船运价在 9 月单月下跌 18%,而至东南亚的航线运价则逆势上涨 23%。
转口贸易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撕裂传统物流网络。土耳其伊兹密尔港的海关数据显示,1-8 月该港接收的中国钢坯量同比激增 416%,这些钢坯经本地轧制成板材后,再以 “土耳其制造” 名义销往欧盟,每吨可规避 35% 的关税成本。鹿特丹港的中间商早已嗅到商机,明码标价收取每吨 20 欧元的 “换单费”,将中国钢材的原产地证明进行 “技术性处理”。这种灰色物流链条的兴起,让国际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从 “时效” 转向 “合规规避能力”,荷兰物流巨头 DSV 的欧洲区负责人坦言:“现在客户问的不是‘多久到港’,而是‘怎么避税’,我们的合规团队规模三个月翻了一倍。”
贸易壁垒的 “多米诺效应” 正在让全球航运格局发生结构性错位。欧洲钢铁制造商本就承受着美国 50% 的关税重压,如今欧盟反将矛头指向中国,形成荒诞的 “双向挤压”。德国车企嘴上附和欧盟保护政策,背地里却在疯狂囤积中国钢材 —— 大众汽车采购部门的数据显示,其 9 月中国钢板库存较上月增加 40%,“一旦关税落地,ID 系列电动车的利润将被完全抹平”。这种矛盾直接反映在航运需求上:汉堡港至底特律港的钢材运输量同比下降 42%,而上海至汉堡港的 “隐性运输”(通过第三国转口)却增长 67%,物流企业被迫开发 “多式联运 + 原产地伪装” 的复合方案。
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54 项贸易壁垒的围剿早已倒逼出多元化生存策略。天津华源线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家企业为应对欧盟碳关税,仅 CBAM 证书填报就投入百万级系统建设,却仍因长流程生产模式,每吨产品比土耳其同行多缴 60 欧元税费。这种成本压力下,企业将出口重心转向 “一带一路” 沿线,2025 年上半年对非洲钢材出口同比增长 33.3%,尼日利亚拉各斯 - 卡诺铁路二期工程的钢坯订单,正通过中远海运的 “亚非快线” 源源不断运抵莱基深水港。
航运数据的异动早已暴露这场关税战的真实代价。中国至欧洲的钢铁直运量占比从 2023 年的 18% 降至 2025 年的 8%,而东南亚至欧洲的钢材运输量却增长 120%,相当于每三条中欧钢铁运输航线就有两条被迫绕道。鹿特丹港的堆存数据更具讽刺意味:标有 “欧洲制造” 的钢材库存减少 15%,而 “第三国转口” 的钢材库存增加 58%—— 冯德莱恩想守护的本土产业利润,最终变成了物流中间商的红利。
这场关税风暴终将证明,在全球化产业链中,试图用贸易壁垒切割利益的做法注定徒劳。当中国钢铁企业忙着在东南亚建厂房、物流商在优化转口路线时,鹿特丹港的起重机仍在闲置,欧洲车企的成本核算表上赤字扩大。正如一位中远海运高管所言:“钢铁不会因为关税消失,只会换一艘船、换一个港口抵达,受伤的永远是那些固守壁垒的市场。”
2025-9-28
2025-9-26
2025-9-25
2025-9-24
2025-9-23
2025-9-22
2025-9-19
202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