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订阅 快讯 资讯 公司新闻

鹿特丹港无限期罢工!装卸停摆,欧洲物流濒临瘫痪

来自:Admin发布时间:2025-10-13

当 700 名集装箱绑扎工人放下工具,这场始于 10 月 8 日的罢工迅速将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拖入停摆深渊。原定 48 小时的停工被无限期延长,APM Terminals Maasvlakte II 等四大主力码头的装卸作业全面停滞,这些承担着欧洲大陆 25% 集装箱中转任务的枢纽,瞬间沦为供应链的断点。截至 10 月 13 日,超 60 艘船舶在北海锚地漂泊等待,其中 20 艘直指绑扎工人岗位的不可替代性,欧洲物流网络正遭遇数年未有的冲击。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看似是薪酬分歧的激化。荷兰 FNV 工会为 700 名绑扎工人提出 "通胀补偿 + 7%" 的加薪诉求,后让步至 6.5%,而雇主 ILS 和 Matrans 则坚持最高 6% 的涨幅,将罢工斥为 "毫无道理的破坏"。但在劳资双方的僵持背后,是欧洲港口长期积累的系统性矛盾 ——2025 年下半年以来,鹿特丹、安特卫普等枢纽已濒临拥堵临界点,特朗普关税战迫使航运公司频繁调整航线,劳动力短缺与设备老化进一步削弱了港口的抗风险能力,此次罢工不过是矛盾总爆发的节点。

罢工引发的连锁反应正沿着物流链条层层扩散。在鹿特丹港内,集装箱堆存密度已突破安全阈值,内陆码头因运输中断陷入货物积压困境,临时存储成本单日涨幅超 30%。更严峻的是区域危机的共振效应: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引航员因养老金改革同步罢工,导致泽布吕赫、根特等港口船舶排队长度翻倍,而汉堡港等周边枢纽因分流压力,堆场利用率已突破 85% 的警戒水平,形成 "一处罢工、全域拥堵" 的恶性循环。航运巨头马士基在预警中坦言,船期延误已成定局,部分货物转运甚至需要绕行至波罗的海港口,物流时效延长至少两周。

法院的介入未能带来确定性的破局。10 月 12 日,鹿特丹法院裁定罢工可延续至周一清晨 7 点,之后工人必须返岗处理积压货物,但同时预留了 10 月 17 日再次罢工的权利。这种 "暂停而非终止" 的裁决,让供应链从业者陷入更深的焦虑 ——FNV 工会与资方虽于周日重启谈判,但 6.5% 与 6% 的核心分歧仍未弥合,而安特卫普港的罢工已明确与比利时全国性抗议活动绑定,养老金改革等深层议题更难短期破解。安特卫普 - 布鲁日港口管理局测算,仅当地港口单日损失就达数百万欧元,若罢工持续,货物积压清理可能需要数月。

这场危机暴露的,是欧洲港口枢纽的脆弱性与全球供应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绑扎工人虽仅占港口就业人口的少数,却掌握着集装箱装卸的关键环节 —— 每一个集装箱的固定与释放都需经其操作,缺此环节,万吨巨轮便沦为漂浮的仓库。而从更宏观视角看,此次罢工与年初德国铁路罢工、夏季法国港口抗议形成呼应,劳动力成本与通胀压力的博弈,正在不断冲击欧洲物流的 "毛细血管"。

10 月 17 日的谈判期限日益临近,鹿特丹港的锚地仍停满待泊船舶,内陆仓库的货物堆积如山。对依赖欧洲市场的外贸企业而言,这场危机已是必须应对的现实 —— 马士基等船公司已启动应急机制,通过优化靠泊窗口、调整货物优先级减少损失,但也坦言不可抗力的影响难以完全规避。更值得深思的是,当欧洲核心港口接连陷入动荡,全球供应链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对单一枢纽的依赖?这场因薪资而起的罢工,或许正在倒逼物流网络加速向更具韧性的格局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