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订阅 快讯 资讯 公司新闻

同环比双降!2025 年第 41 周中国机场货运 Top30 榜单出炉

来自:Admin发布时间:2025-10-13

2025 年第 41 周,中国机场货运航班量 7639 班的数字背后,是一场短期冲击与长期趋势的激烈碰撞。连续 34 周的同比增长戛然而止,环比 8.83% 的降幅看似是双节停工与美关税政策叠加的必然结果,但结合航空物流领域的枢纽升级、跨境电商变革等热点事件来看,这组数据更折射出中国航空货运网络在波动中的重构逻辑。

头部枢纽的波动轨迹早已埋下伏笔。香港机场以 1553 班稳居榜首,但 55 班的环比减少,与亚马逊新增上海、香港直飞美西空运通道后的市场适应期不无关联 —— 跨境电商平台的航线调整往往伴随短期运力腾挪,而香港作为国际中转核心,首当其冲承接这种节奏变化。上海浦东 72 班的减少则更具代表性,作为跨境电商货源的核心出海口,其运力波动直接呼应了美关税政策落地后,外贸企业暂缓出货的观望情绪,毕竟上半年航空物流超六成货源来自跨境电商,政策敏感度远高于传统货运。

鄂州花湖的排名下滑最具戏剧性。9 月刚以提前 106 天突破百万吨货邮吞吐量的势头刷新纪录,10 月就因 98 班的锐减从第 4 跌至第 5,这种反差恰是专业货运枢纽的典型特征。其新开的西班牙萨拉戈萨航线尚处产能爬坡期,而原有国际中转货物中,依赖美国市场的高端制造品类受关税冲击明显,导致短期运力出现空窗。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广州白云的逆势反超,作为南方航空货运的核心枢纽,其依托珠三角稳固的电子产业货源,在跨境电商 “海外托管” 模式向澳洲延伸的带动下,抗波动能力显著增强,533 班的规模更凸显综合枢纽的韧性。

区域机场的分化中藏着新增长密码。合肥新桥连续两周大幅增长、南宁吴圩跻身并列第 14,这类逆势上扬的案例,正印证了业内对 “二线机场枢纽化” 的判断。合肥依托长三角制造业外溢的电子元件货源,南宁借力中国 - 东盟航线的农产品运输增量 —— 乌鲁木齐至迪拜航线 6 小时直达的时效优势,已开始向西南区域辐射,带动南宁成为东盟生鲜进入中国的中转节点。反观昆明长水 49 班的锐减与排名下滑,暴露了单一依赖旅游货运的脆弱性,在双节客运复苏挤占货运时刻后,缺乏产业支撑的运力便难以为继。

郑州新郑对台北桃园的反超,更是区域枢纽战略升级的直接体现。作为中马 “双枢纽” 合作的核心节点,郑州至吉隆坡航线已实现每周 7 班常态化运营,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量贡献率达 38% 的贸易红利,使其即便减少 14 班仍能保持排名上升。这种依托固定贸易通道的增长模式,与台北桃园依赖零散国际货源的波动形成鲜明对比,也解释了为何在整体下行中,仍有区域枢纽能实现排名进阶。

值得关注的是,第一梯队从 7 个缩至 5 个、第三梯队扩容至 18 个的格局变化,暗含着航空货运的 “马太效应” 正在弱化。南通兴东、芜湖宣州等中小型机场的持平表现,得益于其聚焦细分市场的精准定位 —— 前者依托长三角跨境电商产业园的 “包机 + 仓储” 模式,后者专注皖南农产品冷链运输,这种专业化发展路径,使其在整体波动中保持稳定。而成都天府被挤出前 30,则警示综合枢纽若缺乏特色货源支撑,易在竞争中被分流。

透过这组数据不难发现,第 41 周的货运波动早已超越短期冲击的范畴,成为检验航空货运网络韧性的试金石。双节与关税的叠加影响,本质上加速了货运资源向 “枢纽 + 特色” 机场集中的进程 —— 既有香港、浦东等国际枢纽依托全球网络消化波动,也有郑州、合肥等区域枢纽凭借产业绑定实现突围,更有中小型机场以专业化错位发展站稳脚跟。这场短暂的下行,实则是中国航空货运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的必经之路,其背后折射的网络重构与动能转换,远比单一数据的涨跌更具行业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