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台风 “桦加沙” 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迅速发展为超强台风,其动向成为各方关注焦点。随着 “桦加沙” 持续逼近,华南沿海地区首当其冲,一场与台风的赛跑在港口码头间紧急展开。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9 月 21 日上午 8 时,“桦加沙” 强势升级为超强台风级,最大风力一度达到 17 级以上(62m/s),其庞大环流裹挟着狂风骤雨,给沿海地区带来极大威胁。预计 “桦加沙” 将以每小时 20 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22 日穿过巴士海峡后,于 23 日凌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并逐渐向广东中西部至海南岛东北部一带沿海靠近,强度虽稍有减弱,但依旧威力惊人。
面对来势汹汹的 “桦加沙”,为保障人员生命安全,降低码头设施、集装箱及货物损失,从 9 月 21 日下午开始,华南地区所有集装箱码头迅速响应,纷纷发布防台风紧急公告,全面停止闸口交提柜作业。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YICT)、深圳蛇口(SCT)、赤湾(CCT)、妈湾集装箱码头(WCT)及深圳大铲湾集装箱码头(Dachan Bay)率先行动,于 9 月 22 日 00 时 00 分整齐划一全面停止闸口操作服务;香港国际集装箱码头(HIT)与香港 MTL 码头则计划在 9 月 22 日 12 时起暂停闸口交收柜作业;广州南沙港同样严阵以待,南沙三期码头于 9 月 22 日 04 时停止闸口还重操作,并在 12 时全面停止所有闸口服务,南沙一二期码头也同步跟进,至此,华南港口群进入全面防御状态。
行业专家预估,鉴于 “桦加沙” 预计在 24 日下午才完成登陆,且后续可能带来持续的风雨影响,华南各大港口此次停摆时间或长达四五天。这不仅是对码头自身设施设备稳固性、应急物资储备的考验,更对整个物流供应链的韧性提出挑战。港口停摆期间,进出口货物运输被迫停滞,大量集装箱积压在码头周边,后续开港后,货物集中涌入,极易造成港口拥堵、船期延误,进一步传导至上下游企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转。
对于依赖华南港口进行进出口贸易的货主和货代企业而言,当下急需迅速调整策略。一方面,需密切关注各大港口官方发布的最新动态,包括开闸时间、作业恢复安排等信息,据此合理规划集装箱提还计划,避免货物长时间滞留码头产生高额费用;另一方面,要及时与上下游合作伙伴沟通协调,如国外客户、供应商、物流承运商等,提前告知台风影响,协商应对货物延误、交付期变更等问题,尽力降低损失。同时,企业还应借此契机反思自身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探索多元化物流渠道、优化库存管理等措施,提升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应对韧性。
此次超强台风 “桦加沙” 引发的华南码头集体停摆,是对物流行业应急响应与供应链稳定性的一次重大检验。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愈发频繁,如何构建更具弹性、更高效的物流体系,成为物流从业者及外贸企业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后续港口恢复运营情况、物流链如何修复,仍将是行业乃至全球贸易关注的焦点,各方正翘首以待,期望能平稳度过此次难关,恢复往日高效运转。
2025-10-9
2025-9-30
2025-9-29
2025-9-28
2025-9-26
2025-9-25
2025-9-24
202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