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一则 “扣押三年的集装箱船重获自由” 的消息在全球航运圈引发关注 —— 全球最大集装箱班轮公司 MSC 地中海航运租用的两艘 8204 标箱大型集装箱船,历经三年扣押后,终于在马耳他港口解禁,重新恢复商业航行。这起横跨三年的船舶扣押事件,不仅让 MSC 错失多轮高运费红利,更成为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航运业面临制裁风险的典型缩影。
此次解禁的两艘船舶,分别为 MSC Bilbao 轮(IMO9301495)与 MSC Valencia 轮(IMO9301471),单船运力均达 8204 标箱,属于大型集装箱船范畴。自 2022 年被马耳他当局扣押以来,它们错过了航运市场的多波关键机遇:2023 年红海危机引发的全球航线运费暴涨、2024 年美东港口罢工推动的区域运力紧张、2025 年特朗普政府关税暂缓期间的贸易回暖红利…… 三年间,全球航运市场几番波动,这两艘本可创造可观收益的船舶,却只能在马耳他瓦莱塔港 “闲置晒太阳”,成为地缘冲突下航运企业的 “沉默损失”。
据壹航运了解,两艘船舶的扣押并非偶然,核心症结在于其背后的 “俄资关联”。时间回溯至俄乌冲突爆发前,MSC 通过光船租赁模式,从俄罗斯国家交通租赁公司(GTLK)租入这两艘船舶运营 —— 所谓光船租赁,即 MSC 仅租赁船舶本身,自行配备船员、负责运营与维护,但船舶所有权仍归 GTLK 所有。而 GTLK 作为俄罗斯政府控股的重要交通融资平台,在 2022 年初俄乌冲突全面升级后,被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列入制裁清单。马耳他当局以 “船舶与受制裁实体存在关联” 为由,于 2022 年正式扣押两艘船舶,开启了长达三年的 “解冻拉锯战”。
扣押期间,两艘船舶的处境雪上加霜。除了制裁带来的冻结限制,它们还卷入两起民事索赔纠纷:一是船舶管理公司 Marlow Navigation 以 “拖欠船员薪资” 为由提起诉讼,二是燃油供应商 North by Northwest 追讨未付燃油费用。尽管 2024 年 10 月马耳他上诉法院就 “光船租赁下的责任划分” 作出裁定,明确 MSC 作为承租人的部分责任边界,但并未触及 “制裁关联” 这一核心问题,船舶冻结状态始终未能改变。
直到 2025 年 7 月,事件迎来关键转机 —— 两艘船舶的所有权发生根本性转移。经过多方协调,原属 GTLK 的两艘船舶被出售给新成立的 Trans-Shipping Company(TSC),这家公司与俄罗斯无任何关联,且据业内消息透露,其与德国知名船舶管理公司 Hammonia Reederei 关系密切,而后者未被列入任何国际制裁名单。完成 “脱俄” 操作后,马耳他港务局随即解除拘留令,两艘船舶也正式更名:MSC Bilbao 轮更名为 TSC Dorado 轮,MSC Valencia 轮更名为 TSC London 轮,彻底与原俄资背景切割。
至此,这场持续三年的 “解冻战” 终于落幕。从制裁关联认定,到民事纠纷缠身,再到最终通过所有权转移实现 “脱钩”,两艘船舶的解冻之路,折射出地缘制裁下航运资产处置的复杂性 —— 不仅需要突破国际制裁的政策限制,还需解决运营过程中衍生的民事争议,每一步都需精准的法律设计与商业协调。
随着 TSC Dorado 轮与 TSC London 轮恢复商业运营,市场焦点转向其 “未来租家”:MSC 是否会重新租入这两艘熟悉的船舶?还是 TSC 会寻找其他班轮公司合作?无论结果如何,这起事件已为全球航运业敲响警钟。
业界分析指出,俄乌冲突长期化正在重塑航运业的风险逻辑。以往,班轮公司选择租赁船舶时,更多关注租金成本、船舶性能与航线匹配度;如今,“制裁合规性” 成为必须前置评估的核心要素 —— 船舶所有权归属、出租方是否涉及敏感地区资本、运营中是否可能触发国际制裁,都需纳入风险考量。此次 MSC 事件,正是因前期未充分预判 “俄资关联” 的潜在制裁风险,最终付出三年闲置的沉重代价。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船舶 “脱俄” 解冻的案例,可能成为未来类似制裁事件的 “参考样本”。它表明,在严格的国际制裁框架下,通过 “资产所有权转移 + 无制裁关联主体承接” 的方式,或许是解冻受困资产的可行路径,但这一过程涉及法律、资本、政策等多维度博弈,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
对于全球航运企业而言,MSC 两艘船舶的 “三年沉浮” 不仅是一次个案教训,更是一次行业提醒:在地缘政治冲突常态化的当下,航运业的竞争已不止于运力、运价与服务,更在于对全球制裁政策的理解、合规风险的把控,以及应对突发地缘事件的应急能力。未来,如何在全球化运营中平衡商业利益与合规安全,将成为每一家航运企业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2025-8-29
2025-8-28
2025-8-27
2025-8-26
2025-8-25
2025-8-22
2025-8-21
202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