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关税的阴云尚未散去,台风、海啸又接踵而至,全球航运、外贸与物流领域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 “复合型危机”。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相互交织,对全球贸易体系的韧性发起了终极考验。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变动,如同悬在全球贸易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美双方虽推动暂停的 24% 对等关税及反制措施展期 90 天,但 “特变量” 的反复无常让局势始终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反映在航运数据上:达飞 2025 年第二季度集装箱装载量同比下降 0.2%,而同期全球货量却增长 3.7%,显示其受美中贸易摩擦的冲击已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出口企业而言,关税政策的摇摆让供应链规划沦为 “赌局”。一家浙江家电出口商透露,为规避潜在关税上涨风险,企业被迫将部分订单提前出货,导致 7 月宁波港仓位一度紧张,而台风 “竹节草” 的突袭又让这批货物滞留港口,双重损失难以估量。这种 “政策 + 天灾” 的叠加风险,正在改写外贸企业的生存逻辑 —— 从 “追求利润最大化” 转向 “确保供应链活下去”。
诡异的台风 “竹节草” 与堪察加 7.9 级地震引发的海啸预警,将港口运营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宁波港因狂风暴雨陷入瘫痪的同时,洛杉矶与长滩港因海啸预警暂停作业,两大全球重要港口的 “停摆” 如同多米诺骨牌,迅速传导至整个物流链条。
数据显示,洛杉矶与长滩港承担着美国 40% 以上的集装箱吞吐量,其夜间作业暂停直接导致约 30 艘集装箱船在锚地等待,每延误 1 小时产生的滞期费、加班费等损失超百万美元。而宁波港作为中国外贸 “晴雨表”,台风导致的作业中断让长三角地区近三成出口货物的交货期被迫延后,部分赶船期的企业不得不选择空运,物流成本骤增 3-5 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极端天气的常态化正在重塑港口格局。从宁波到洛杉矶,从舟山到夏威夷,全球主要港口正集体面临 “气候压力测试”。自然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我国沿海已发布 12 次海啸预警,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50%,这种频率的天灾已不再是 “黑天鹅”,而是必须纳入日常运营的 “灰犀牛”。
达飞集团的财报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航运业的艰难处境。尽管其单箱收入下降 1.2% 的表现优于行业平均的 9.3%,但 19.4% 的航运业务利润率较去年同期下降 4.4 个百分点,净利润更是同比减少 21.2%。这种 “增收不增利” 的背后,是关税波动导致的货量不稳定、天灾引发的运营成本激增,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多重挤压。
为应对危机,达飞的多元化战略(码头、物流、航空货运)成为重要缓冲,其物流业务利润率提升 0.5 个百分点至 9.9%。但这种转型并非坦途,韩国罢工事件、同联盟公司的 “bonus 策略”,都显示行业内卷正在加剧。当航运巨头都需在 “保利润” 与 “保市场” 之间艰难平衡时,中小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已被压缩至极限 —— 宁波某货代公司透露,7 月因台风和关税传闻,已有 3 家同行因资金链断裂倒闭。
关税的 “人为波动” 与天灾的 “自然突袭”,正在倒逼航运、外贸与物流领域重构规则。对企业而言,单一港口依赖、单一市场布局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分散风险、柔性调整将成为生存标配;对行业而言,AI 技术在航线预测、仓位调配中的应用,以及清洁能源船舶的研发,不仅是降本手段,更是应对不确定性的 “刚需”。
这场危机撕开的不仅是短期损失,更是全球贸易体系的深层矛盾。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的,必然是那些既能看透政策迷雾,又能抵御天灾冲击的 “双重韧性” 玩家。
2025-7-31
2025-7-29
2025-7-28
2025-7-25
2025-7-24
202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