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订阅 快讯 资讯 公司新闻

德媒观察: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崛起,德国百年优势遭遇挑战

来自:Admin发布时间:2025-7-1


慕尼黑《墨丘利报》的一则封面报道引发了德国汽车产业的深度忧虑:"当中国企业在电动化赛道上全速前进,德国供应商正在失去引以为傲的技术护城河。" 全球咨询公司 Berylls by AlixPartners 最新发布的《全球 TOP 100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 中国零部件企业正以 139% 的营收增速重塑全球竞争格局,而德国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在过去五年间缩水 1.8%,百年产业优势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据鸿沟:从产能利用率到市场份额的全面分化

柏林工业大学汽车研究中心的监控屏幕上,一组对比数据格外刺眼:德国汽车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仅 68%,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线的饱和度超过 95%。这种效率差距直接反映在零部件企业的财务表现上 ——2024 年全球百强零部件供应商总营收下降 4.6%,其中 34 家欧洲企业有 27 家营收下滑,而四家新晋中国企业(华为、德赛、拓普、华翔)的平均增长率高达 78%。

更具冲击力的是头部企业的格局重构。全球营收前十的零部件企业中,中国占据七席,德国仅存舍弗勒和蒂森克虏伯两家。这种变化背后是技术赛道的切换:当德国企业还在为燃油车零部件的库存积压发愁时,中国企业已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座舱领域建立起完整生态。华为的车载互联系统已搭载于 28 个汽车品牌的 156 款车型,德赛的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年出货量突破 1200 万套,拓普的一体化压铸底盘更是成为新势力车企的标配。

关税争端与电动化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德国供应商的困境尤为显著。尽管德国 GDP 自 2019 年增长 19%,但零部件企业累计营收仅增长 8%,日本企业的情况更糟 —— 同期 GDP 下降 20%,百强供应商营收份额缩水 7%。Berylls 的模型预测显示:如果中国企业保持当前增速,最快 2028 年就将以 25.3% 的市场份额超越德国(预计降至 18.7%)和日本(17.2%),成为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

技术换道:从机械精密到电子智能的赛道迁移

斯图加特的博世博物馆里,陈列着百年前的燃油喷射系统专利证书,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华为总部,工程师们正在测试 4D 成像雷达。这种时空错位恰是两个产业阵营的真实写照 —— 当德国企业还在机械精度上追求微米级提升时,中国企业已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华为的车载计算平台 MDC810 算力达 400TOPS,超过全球 90% 的自动驾驶方案;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集成了 8 核 CPU 和独立 NPU,支持 5 屏联动和 AR-HUD;宁波拓普开发的智能悬架系统,通过 CDC 连续阻尼控制实现了毫秒级响应。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研发投入的天壤之别:中国 TOP10 零部件企业 2024 年研发投入占比平均达 8.7%,而德国同行的平均水平仅为 5.2%,且大部分投入仍用于传统燃油车技术的迭代。

更具颠覆性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企业普遍采用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生态模式,华为的 HiCar 系统不仅提供车载娱乐功能,还能通过 OTA 升级不断增加新特性,这种持续盈利模式让德国企业望尘莫及。舍弗勒集团 CEO 在年度财报发布会上坦言:"我们花了 15 年研发的电驱动系统,中国企业用 3 年就实现了性能超越,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成本控制能力 —— 同样参数的产品,价格只有我们的 60%。"

供应链重构:从垂直整合到生态协同的体系竞争

狼堡的大众工厂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过去十年,其供应链中中国零部件的占比从 3% 飙升至 22%,而德国本土供应商的份额从 68% 降至 49%。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两种供应链体系的效率对决 —— 中国企业依托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集群,能在 48 小时内完成从设计迭代到样品交付,而德国企业的平均周期长达 12 周。

宁波华翔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这家主营内饰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德国汽车电子公司 HELLA 的部分业务,将本土制造优势与欧洲设计能力结合,2024 年进入宝马全球核心供应商名单,其开发的智能表面内饰件将触控反馈延迟控制在 80 毫秒以内,优于德国老牌供应商伟巴斯特的 120 毫秒。这种 "中国速度 + 全球资源" 的模式,正在改写供应链竞争规则。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 (VDA) 的报告指出,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崛起带来了三重冲击:价格层面,同类产品平均成本比德国低 30-40%;技术层面,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专利数量已占全球 38%;响应速度层面,新品开发周期缩短 60% 以上。更让德国企业焦虑的是人才流失 —— 慕尼黑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近三年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中,82% 选择加入中国本土企业或在华外资车企,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仅为 15%。

破局之路:从规模崇拜到生态韧性的战略转型

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竞争者,德国零部件企业正在进行痛苦的战略调整。大陆集团拆分汽车业务独立上市,计划将 20% 的产能转移至东欧和东南亚;博世宣布未来三年投资 40 亿欧元用于电驱动系统和自动驾驶传感器;采埃孚则通过收购美国初创公司 Waymo 的部分技术,试图在 L4 级自动驾驶领域弯道超车。

这些转型举措背后是一个共识:传统的规模优势不再奏效,必须构建 "技术深度 + 生态广度" 的新竞争力。Berylls 的专家建议德国企业聚焦三个方向:在高端制造领域守住精密机械优势,比如舍弗勒的滚动轴承技术;在软件领域加强与本土车企的深度绑定,比如博世与大众联合开发的 SSP 平台;在新兴市场布局本地化生产,比如大陆集团在越南新建的电子零部件工厂。

但挑战依然严峻。地缘政治紧张导致供应链区域化趋势加剧,德国企业在东南亚和北美市场面临中国同行的直接竞争;融资成本上升使得研发投入捉襟见肘,2024 年德国零部件企业的平均负债率已达 67%,高于中国企业的 45%;最根本的是创新文化的差异 —— 当中国企业奉行 "快速迭代、容忍失败" 的互联网思维时,德国企业仍在遵循 "完美主义、一次成功" 的工程传统,这种思维差异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显得格外致命。

夕阳下的莱茵河畔,奔驰博物馆的灯光依旧璀璨,但展柜里的燃油发动机模型已蒙上一层薄薄的灰尘。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百年格局正在重写 —— 中国企业的崛起不仅是市场份额的转移,更是产业逻辑从 "机械精密" 到 "电子智能" 的范式革命。对德国企业而言,如何在保持工程底蕴的同时拥抱数字变革,将决定这个百年产业能否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对全球汽车产业来说,这场东西方的较量,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